日本艺术介绍

    来源:宇青留学    编辑:宇青留学    点击: 839 次
多种因素促进了日本艺术的发展。很多世纪以来,从技法和美学的观点上看,日本艺术都深受中国风格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是通过韩国传入的。到了近代,西方的技法和艺术价值观也对日本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通过汲取其他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专业技巧,日本开始显现出自己固有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多种因素促进了日本艺术的发展。很多世纪以来,从技法和美学的观点上看,日本艺术都深受中国风格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是通过韩国传入的。到了近代,西方的技法和艺术价值观也对日本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通过汲取其他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专业技巧,日本开始显现出自己固有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古代

      日本最初的定居者绳文人(约为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300年)手工制作出称为“土偶”(dogu) 的泥塑雕像,其中多为妇女形象。后来,弥生人(约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制造出铜制武器、青铜大钟,并用窑烧制陶器。弥生人的核心部分是该时代初期的一个不同的移民群体。之后的古坟时代(Tumulus)(约为公元300年至公元710 年)的

典型人工制品有出土的青铜镜和被立放在墓外的称为“埴轮”(haniwa) 的雕塑。勾勒在“铜铎”(dotaku) 上的简单的线条图案、弥生时代制造的大钟,以及装饰在古坟时代墓壁上的壁画,代表着日本绘画艺术的起源。 



佛教和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绘画艺术在公元6世纪得到了繁荣发展,这一时期的统治阶层对韩国和中国传来的佛教及其文化怀有极大的兴趣。7世纪末和8世纪初保存下来的绘画作品因袭了中国六朝(公元222年– 589年)晚期的绘画风格。这些作品反映了佛的生活,描绘了其他佛神的形象 。 10 世 纪 后 , 绘画日益受到 “ 净土信仰”(Jodo Shinko) 的影响。在统治阶级的推动下,从6世纪末至7世纪初,日本各地兴建了众多的寺院庙宇。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飞鸟寺”、“四天王寺”和“法隆寺”。这些寺庙建筑的内部,尤其是正殿和佛堂,汇集了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法隆寺金堂中的壁画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绘画作品。我们还可以在这些庙宇中看到表现佛、菩萨和守护神的各种雕像。而座落在法隆寺中的释迦三尊雕像则是其中上乘之作。到了平安时代(公元794年– 1185年),一 种 具 有 明 显 本 土 特 色 、 被称作 “ 大 和绘”(yamato-e) 的绘画风格开始取代中国式的绘画模式。“大和绘”(Yamato-e) 描绘了京都周围的景色,人们可以在滑动式和折叠式屏风上看到最早的这类作品。伴随这种新颖的本土风格而来的是两种新的绘画形式:册页和绢轴画,叫做“绘卷”(emaki)。“源氏物语”(Tale of Genji) 画卷(约为公元1120年)就是最为著名的“绘卷”(emaki)。在12世纪晚期,虽然政权已经明显从贵族旁落到“武士”(samurai) 阶层手中,但是贵族以及佛寺和神社的管理者却依然富可敌国,继续为各种艺术流派提供资助。镰仓时代(约为公元1185年–1333年)因新政权建立之地而得名,两种艺术倾向成为这一时代的特征:旨在满足“武士”(samurai) 阶层欣赏口味的现实主义和集中体现贵族阶层艺术审美观的保守主义。雕塑是现实主义最明显的表现形式。运庆是著名的“庆派”(现实主义雕塑风格的创立者)雕刻家,东大寺南大门前的两座“仁王 像”,以及兴福寺的两尊木雕作品—印度圣贤“无著”和“世亲”,是其娴熟精湛作品的代表。“禅宗”在13世纪广泛流行,其引入的建筑和艺术作品全然不同于其他的流派。公元14 世纪,“绘卷”在很大程度上为水墨画所替代,这种绘画形式深深根植在著名的镰仓和京都禅寺中。禅画家—更为重要的是其资助者—对从中国宋朝(公元960年– 1279年)和元朝(公元1271年– 1368年)传来的简约朴素的单色绘画风格情有独钟。到了15世纪末,禅画家及其 京 都 的 资 助 者 对 被 称 为 “ 水 墨 画 ”(suibokuga) 的单色山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僧人雪舟便是其中一个禅画家,他曾经远赴中国并在那里学习中国画。“狩野派”是16世纪晚期在日本画坛上占主导地位的艺术流派,他们得到了强大统治者(如织田信长等)的有力支持。彩色绘画风格旨在追求屏风画和壁画形式的最大的艺术效果。狩野永德是这一流派最著名的人物。 


江户时代

(公元1603年-1867年)

     公元1603年, 德川幕府当权执政,成功地使日本在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实现了和平与稳定。在德川政权的统治下,江户(后为东京)和京都的商人变得越来越富有,继而便开始控制文化活动。宽永时代(公元1624年– 1644年)的绘画描绘了京都鸭川河畔娱乐区的热闹景象和熙熙攘攘的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大阪和江户同样有着类似的街区,那里“浮世”(ukiyo) 无拘无束的生活气息, 并最终被称作“ 浮世绘”(ukiyo-e) 的艺术流派加以渲染和称道。这些“ 浮世绘”(ukiyo-e) 常以描绘花街柳和 “歌舞伎”(kabuki) 为主要特色,受到举国上下的欢迎。“浮世绘”(ukiyo-e) 最初为绘画的形式,到了18世纪初“浮世绘”普遍采用版画形式进行制作和生产。在“ 浮世绘” 最初的印刷制品中,其中就有表现男欢女爱内容的“春画”(shunga)。这些书籍和画册描绘了赤裸直白的性爱场面。还有一些带有解说的画册里面含有当时名妓佳媛的肖像,主要表现一些日常起居活动的内容,如洗发等。她们的姿态及“和服”(kimono)的样式是这些场景的焦点。到这一世纪后期,“浮世绘”的主要活动已从京都—大阪地区转移到江户,在那里,“歌舞伎”演员成为其标准的绘画主题。日本的广大民众也对描绘美色形象的“浮世绘”倍加喜爱。

     到18世纪末,“ 浮世绘” 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鸟居清长作品中的美人,尤其是身材高挑、举止优雅的妇人成为18世纪80年代的绘画主题。1790年后,画家们创造的新的艺术风格层出不穷,他们的名字已为今天的人们所熟知:喜多川歌麻吕、东洲斋写乐、葛饰北斋、安藤广重和歌川国芳,可谓不胜枚举。对西方人而言,包括19世纪末欧洲最伟大的画家在内,“浮世绘”不仅仅只是一种具有异域情调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家,如爱德加

• 德加、文森特• 凡高等,借鉴了“浮世绘”的构图布局形式、透视绘画手法,以及色彩运用方式。频繁使用来自于自然的主题拓宽了画家选择的范围。法国艺术家和玻璃作品大师埃弥尔• 贾列(Émile Gallé) 在他的花瓶装饰作

品中采用葛饰北斋绘鱼的素描手法。“狩野派”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图确立自己作为德川幕府绘画学术团体的地位。“狩野派”受到当时权贵的青睐,通过家族关系、

代代相传的方式将绘画技法传承下来。与其相抗衡的另外一个画派是“琳派”, “琳派”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墨守成规的做法,而注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琳派”最著名的代表画家是活跃在江户时代(1603–1867)中期的尾形光琳。光琳本来师从“狩野派”大师俵屋宗达,俵屋的绘画构图设计极为大胆,光琳继而将自己的独特的画风发扬光大,反映了时代的新颖感知。

    众所周知,光琳的作品构图精细唯美,极具装饰效果,不仅对绘画艺术,而且对工艺造型设计等整个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明治时代(公元1868年–1912年)的到来及其西方化政策的确立,“浮世绘”,这种一直以来与其所描述主题和现实的文化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很快走向消亡。与此同时,欧洲绘画风格影响了江户时代晚期的日本画家,且人数不断增长。一些主要的艺术家,如圆山应举、松村吴春和伊藤若冲将日本、中国和西方的各种绘画风格融合加以

运用。 


分享到: